头部-四川省司法厅
首页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 评论解读集锦
“十一个坚持”,习近平为全面依法治国标定航向
发布日期:2020-11-20 信息来源: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分享到:

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11月16日至17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外界注意到,这场最高规格的会议,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法学专家分析,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从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再到此次会议全面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进一步健全了执政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标定全面依法治国的行进航向。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法学院院长王轶告诉记者,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特别是习近平在此次会议中提出“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等“十一个坚持”,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背景下去思考,全面依法治国的进一步升级,本身可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有效保障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

受访学者注意到,同两年前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提出的“十个坚持”相比,此次新增了“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内容。

在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申卫星看来,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而言,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通过法律开展各方面工作,可防止因个人的随意性而使社会发展偏离人民的意志,确保所有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拒绝任性。

“其实观察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历程,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同中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密切关联。”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认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特别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时,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尤为重要。凭借法治这一重要利器,解难题方可从容不迫。“这是历史基因,是经验传承,亦是执政党重视法治、厉行法治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率先突破,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仅时隔半个多月,习近平在本次会议中,就全面依法治国同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作出进一步论述。

王轶分析,法治政府建设在全面依法治国过程中如此重要,主要在于法治政府的建设一头连着民众的切身利益,另一头连着中共依法执政的最终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将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起带动作用。

申卫星同样认为,全面依法治国重在“全面”,但重点是法治政府建设。政府要带头守法,依法行政,在实施前要于法有据,实施过程中要遵守相应程序。

“总书记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同法治政府建设这组关系的全新论断,特别是‘率先突破’四个字意味着,法治政府建设得更为定型、高效,不仅是推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过程的重要一环,更能为全面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申卫星说。

“从微观视角看,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显然很有针对性。”马怀德认为,目前中国法治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短板弱项。怎么解决?就需要通过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唯有此,才能令政府的施政效果同人民利益与诉求相契合。(完)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 - 四川省司法厅

     版权所有:四川省司法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司法厅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上翔街24号 邮编:610015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51000000828313XE

备案序号:蜀ICP备20021399号-3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 微信
  • 微博
  • 抖音号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