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四川省司法厅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工作要闻
法学大咖齐聚北京 共话四川依法治省
发布日期:2019-03-29 信息来源:四川省司法厅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分享到:

研讨会现场

3月28日下午,“四川全面依法治省理论与实践探索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蒋立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研究员吕艳滨等法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分享法治四川建设的新成果,共同探寻法治四川建设的新思路,共同展望法治四川建设的新蓝图。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办公室主任、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刘志诚主持研讨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莫纪宏

全面实施宪法 推进良法善治

莫纪宏表示,近年来可以感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对依法治省工作的重视。四川在依法治省方面的确做出一些亮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今后四川的依法治省工作怎么取得新发展?莫纪宏建议,首先,四川在全面依法治省的过程中,既要遵循全面依法治省的共性,即各个省都有的共同问题,整个法治建设中都有的共同问题。其次,要配合国家整体战略的转变,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面对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强化地方政府的保障能力。最后,则要找出有自己特色的,能够形成地方法治亮点的方面。

针对地方特色方面,莫纪宏举例说,比如四川拥有全国第二大藏区,在藏区进行藏汉双语法治宣传,将典型法治案例制作成藏语视频节目或书籍,实施按需精准普法,带动藏区民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些正在破解四川藏区的普法难题。这些经验,希望四川不仅要实践,更要总结研究,形成可推广的四川经验。

此外,莫纪宏还就一些重点工作提出了希望。希望四川推动宪法全面贯彻实施,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系统完备的宪法实施制度体系;希望四川强化党内法规的实施,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定和实施体系;希望四川增加对国际法的认识,在“一带一路”方面加强法律服务、强化法律合作、完善法律支持,祝愿四川在全面依法治省方面能有更多作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法治指数研究中心主任、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田禾

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

田禾介绍说,她连续5年与四川合作,每年编撰发布《法治蓝皮书·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跟踪四川依法治省的实践与创新。从法治蓝皮书反映的情况来看,四川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川建设了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省综治中心建成运行,15个市州、136个县区、2199个乡镇街道、3803个社区和14024个村完成综治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将全省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做实做细网格化精准服务管理,全省划分网格11万余个,配备23.1万名专兼职网格员和50余万名网格协管员。

同时,四川用法治手段保障服务了脱贫攻坚。开展法治扶贫“五个一”工程,为每个贫困村聘请一位法律顾问、培养一批法律明白人、完善一个村规民约、掌握一套维权方法、化解一批矛盾纠纷,有效助推脱贫攻坚。此外,在法治宣传方面,四川明确了47个省级部门的普法责任清单,加快了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全省设立法治宣传栏27719个、法律图书室(角)32668个,组建普法讲师团、法律人才库1692个、法律服务小分队4373支。

但同时,田禾指出,四川也存在部分地方基层法治工作不牢固,地方法治氛围不够浓厚,群众法治意识还需要加强的问题。对此,她建议  四川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推动治理方式的转变,由指挥向协商,从单向向协作,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要拓宽社会治理的边界,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度,降低社会治理的成本;要推动法治宣传教育抓常抓长、入脑入心、见言见行,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蒋立山

四川法治指数的思考

蒋立山介绍说,他分析了近年来的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立法方面,3年来,四川立法在整体数量上是平稳的,从重心上看“改”和“废”是重点,立法进入到了以提升质量为中心的一个工作阶段。

从依法行政来看,四川落实行政复议委员会制度和重大复杂案件交由行政复议委员会审议制度,增强了行政复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提升了化解行政争议的能力。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情况上看,四川全省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比例从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前不足5%上升到2018年上半年的68.06%,行政诉讼“告官应见官”逐渐成为常态。

在公正司法方面,从2014年—2018年的数据上看,每年诉讼案件数量一直在增加。诉讼压力的上升,倒逼了司法体制机制的改革。四川以破解生效判决执行难、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难、庭审实质化改革难等实际难题为重要抓手,推动司法高效,推行繁简分流、轻刑快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快推进大数据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建设应用,着力打通政法各部门原有办案平台。

蒋立山认为,在社会治理方面,四川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值得肯定。紧紧围绕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重点领域涉众型矛盾纠纷开展排查化解工作;推动各地派出所与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对接移送机制;绵阳、宜宾、眉山等参与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研究和实践”项目。

蒋立山表示,目前我们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了,四川依法治省年度报告是四川法治状况权威的披露,希望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用数据指导四川法治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

加强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加强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刘俊海介绍说,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国际排名大幅上升,其中四川的法治营商环境也有大幅提高,但是法治营商环境与市场主体期待还有差距,还大有可为。

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法治营商环境建设?刘俊海表示,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助于全面依法治国,有助于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有助于提升中国全球经济竞争力。但是,目前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存在一些难点,在产权保护、企业精神、公平竞争、法治政府、行政司法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加强的地方。  

四川需要构建什么样的法治营商环境?刘俊海认为,首先是稳定性,然后要坚持共同发展、公平竞争、互利合作、平稳监管、平等保护。要坚持透明化,包括立法、司法等全流程全环节的公正透明。还要建设营商环境友好型的法律规范和标准体系。最终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政通人和、营商环境友好的法治四川。

“只有通过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才能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活跃,才能让企业家安心搞经营、放心办企业,才能不断促进四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刘俊海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治国情调研室主任、研究员吕艳滨

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 建立权责清单2.0版

吕艳滨介绍说,近年来,他每年都会到四川进行调研,开展第三方法治评估。从中能够感受到,四川全省对于执法规范化的重视程度。近来四川立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着力构建权责一致、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执法管理体制。明确了执法责任,整合了执法机构,厘清了职责关系,创新了执法方式和监督管理机制。同时,四川还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泸州市、成都市金牛区稳步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四川有的地方行政执法程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还需要进一步增强,执法责任还需要进一步落实,需要进一步健全落实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执法公示制度。”吕艳滨说。

对此他建议,建立权责清单2.0版本,通过梳理权责清单,明确自身权责范围行为边界,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要加强简政放权,处理好刚性柔性的关系,在执法方面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进行执法过程的流程优化和细化,推进执法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告知、罚没收入管理等制度及行政执法权限协调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执法行为;构建行政执法、刑事司法、社会治理的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消除监管真空地带;还要切实做好政务公开,提升行政执法的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关切。

四川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办主任,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 刘志诚

实施“三化建设”,坚持“三个贯通”,着力“三个聚焦”,创新“三个机制”

刘志诚指出,四川正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更需要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加强全面依法治省统筹、强化改革发展领域地方立法、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切实提升司法公信力、扎实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着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认真做好全面依法治省保障工作等7个方面下功夫。

刘志诚表示,全面深化法治四川建设实践的总体思路是:实施“三化建设”,坚持“三个贯通”,着力“三个聚焦”,创新“三个机制”。

实施“三化建设”,即扎实推进法治“一体化、标准化、公开化”建设。“一体化”就是全面总结2013年《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经验做法,结合新时代治蜀兴川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法治四川建设规划》,谋划四川法治愿景,做到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一体建设。“规范化”就是推动建立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个环节的规范化体系,能纳入标准化的一律标准化。“公开化”就是引入第三方评估和大数据分析,探索制定四川法治指数,实现可量化的法治正义,让法律成为治蜀兴川的遵循,让法律成为老百姓的依靠。

坚持“三个贯通”,即坚持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一体贯通。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省委领导法治四川建设的体制机制,把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制度化、常态化、具体化;坚持全面统筹,围绕法治四川建设目标,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实现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贯通;坚持尊重法治规律,实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一体贯通。比如:针对营商环境优化、食品药品监管、乡村法治振兴等重点领域法治建设,我们拟统筹立法、执法、司法、普法资源,形成法治合力,探索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各环节有机衔接、靶向一致、一体贯通的法治保障新机制。

着力“三个聚焦”,即聚焦改革,围绕“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积极做好涉改领域法规规章“立、改、废、释”,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用法治为改革护航。聚焦发展,围绕“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统筹开展创新驱动、全域开放、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等领域法治建设,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聚焦民生,围绕“让法律成为老百姓最大的依靠”,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乡村振兴、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民生领域法治建设,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加快建设覆盖全业务全时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切实满足民生领域法治需求。

创新三个机制,即创新民族地区依法常态化治理机制。强力推进藏区依法常态化治理、彝区禁毒防艾,深入开展法治扶贫行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文明程度。力争用三年时间使民族地区法治建设不平衡的问题总体解决。创新普法与依法治理衔接联动机制,坚持“普执并举、普治结合”,把“法律七进”从“法治宣传七进”向“法律服务七进”拓展延伸,并最终实现“依法治理七进”,实现宣传、服务、治理有机融合。创新法治示范区建设机制。突破法律服务资源行政区域配置,围绕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功能定位,围绕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创新开展乡村治理、生态文明、知识产权保护、军民融合等法治示范区建设,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在会上,泸州、德阳、宜宾3个市和四川省纪委监委、省高级人民法院、教育厅分别介绍了依法治省相关情况;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14家新闻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责任编辑:杨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 - 四川省司法厅

     版权所有:四川省司法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司法厅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上翔街24号 邮编:610015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51000000828313XE

备案序号:蜀ICP备20021399号-3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 微信
  • 微博
  • 抖音号
  • 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