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四川省司法厅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公示公告
公 示
发布日期:2022-04-21 信息来源:四川省司法厅 【字体:
保护视力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分享到:

根据《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做好第十二届“中华慈善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厅政治部(警务部)高度重视,指导监狱局、戒毒局、警院开展评选推荐工作。经各单位各系统层层推荐,监狱局向厅政治部(警务部)推荐了“青松工作室”作为慈善楷模推荐对象。

现将推荐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如有情况反映,请自公示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以真实姓名向司法厅书面、电话反映或面谈。联系电话:13568933367。

附件:“青松工作室”先进事迹材料

                            四川省司法厅

                            2022年4月21日

附件

“青松工作室”先进事迹材料

四川省攀西监狱“青松工作室”是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十大法治人物”刘青松同志创建的四川司法为民新载体,是由187名监狱民警职工组成的爱心志愿团队。2011年以来,在组织关心支持和刘青松同志的示范带动下,一个个古道热肠的四川司法行政人和高墙内的监狱人民警察,相约携手、与爱同行,活跃在普法宣传、心理辅导、乡村振兴、禁毒防艾、法治乡村建设的第一线,以“践行改造宗旨、服务社会治理”为使命,把高墙内的温暖洒满凉山大地,让爱心与希望不断在大凉山生根发芽。

一个人到一个团队

他们用脚步丈量初心使命,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

攀西监狱收押范围涵盖凉山州东五县、攀枝花市盐边县等地区,贫困犯罪入狱并由此导致家庭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是凉山州犯罪与重新犯罪的重要因素。

2011年,在一次亲情帮教活动上,刘青松了解到罪犯周某7岁儿子上学难的问题,孩子母亲也离家出走。为此,刘青松多方努力,终于用筹集的善款和监狱帮扶资金解决了周某孩子的上学问题。“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片纯洁的天空,罪犯的孩子一样是祖国的未来。”带着这个朴实、简单的想法,刘青松踏上帮扶之路,在他的坚持和感召下,同事们纷纷加入,刘青松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现在3400余人的四川监狱深蓝志愿者团体,“青松工作室”也从一狱试点到全省监狱系统推广。

这群人为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重返校园,克服了大凉山分散的村落、崎岖的山路和语言的障碍,十年如一日,足迹遍及凉山州17个市县。家访时,志愿者们常常需要先坐汽车,再换乘摩托车,很多地方还要手脚并用才能到达,刘青松与民警志愿者摔在泥泞里,满身泥浆是家常便饭;沟通时,志愿者们需要手脚并用、坚持不懈才能做到言辞达意。一天,“青松工作室”接到某罪犯的申请,希望能协调解决4个孩子读书问题。按照提供的手机号,刘青松立刻拨了过去,电话拨通,孩子外公听不懂汉语,再打,外婆依然听不懂,再打还是不行,再打......就这样,在第25通电话后,能听懂汉语的孩子舅舅接了电话,告知有3个孩子目前在学校,另外1个初二的孩子不知踪迹。于是,“青松工作室”和孩子的家人兵分两路,分别委托凉山州关工委和金阳县政府帮助寻找孩子。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周后,终于在县城的一个小超市里找到了辍学打工的孩子,并为这些符合条件的孩子申请了助学金。

十年如一日,志愿者们足迹遍及大小凉山17个市县的沟沟坎坎,从大小凉山到攀枝花,从攀枝花到成都,从成都到上海北京,一个个电话短信沟通,一次次面谈,一遍遍争取。十年间,“青松工作室”累计链接帮扶资金175.343万元,帮扶困难学生2098人次。

从帮扶1人次到帮扶2098人次,数字积累的背后,是“青松工作室”凭借着坚定的信念与工作的韧劲,把改造罪犯的触角延伸到大墙之外,吹散了一个又一个家庭头顶的阴霾,改写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为一个又一个家庭带去了前行的希望。

一件事到很多事

他们用教育帮扶重塑新生,让服刑人员顺利回归

2013年,“青松工作室”的志愿者接到罪犯杨某一份特殊的求助,希望将无户籍、无学籍的非婚生女儿落户到奶奶家,这超出了工作室的日常职能。但为了无辜的孩子,为了帮助杨某重拾改造信心,志愿者决定试一试。

核实信息后发现,孩子身份信息不明、出生信息缺失,根本无法办理。怎么办?志愿者反复找杨某谈话,从细枝末节中梳理出杨某女儿的出生医院和大致时间。志愿者一边请当地卫计委核查、办理孩子的出生证明,一边委托落户地关工委帮忙联系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亲子关系,同时联系落户地公安局对接落户事宜,反复电话沟通,数次两地间往返奔波,终于在4个月后帮助小女孩成功落户,顺利入学,也消除了罪犯杨某的改造心病。

源于对教育改造的坚定与坚守,“青松工作室”不懈努力,以针对监狱“三无”罪犯、“病残犯”设立帮扶基金为起点,从户口到驾照,从结婚证到助学金,从暖心关怀到金秋助学,从读书就业一条龙到刑释就业安置,从服刑人员技能培训到持续8年的服刑人员创业培训。十年来,“青松工作室”组织开展罪犯自学考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驾驶证到期换证取得显著成效:攀西监狱36名罪犯取得自考毕业证,2863名临释罪犯参加技能培训,414名罪犯参加创业培训,74名驾驶证到期罪犯换领新证;志愿者们把司法局、乡政府、派出所的门槛踏破,把爱心播撒到大凉山的犄角旮旯,累计协调解决了53名具有特殊困难适龄儿童入学和45名特困儿童的低保、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保障、119名服刑人员无户籍子女落户等问题。

“青松工作室”丰富了罪犯改造的内涵与外延,真正将改造落到实处、将预防犯罪落到细处。帮扶对象从个位数到百位数,帮扶金额从几百元到数十万元,从被动接受到协调整合资源,让一个个因为犯罪而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站立的支点和人生的希望,工作室的影响力也如同滚雪球一样不断扩展,形成巨大的社会效应。

一个点到一整片

他们用规范建设推广经验,让慈善之花绽放川蜀

2019年5月,攀西监狱正式成立“刘青松帮扶帮教工作室”,为进一步整合狱内、狱外资源,深化帮教帮扶工作,2021年4月工作室更名为“青松工作室”,列入四川司法行政“我为群众办实事十大工程”,在全省监狱系统推广。

如今,“青松工作室”以凉山州关工委、凉山州关心下一代基金会为平台,先后为罪犯子女链接了上海同一苍穹下公益基金、北京华远达公益基金会两个助学项目;并与凉山州关工委、侨办、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劳务实习就业基地等10个单位(部门)合作,为贫困罪犯家庭从小学到大学在读子女建立了短期救助与长期帮扶相结合、助学与就业相结合的14个社会助学项目。与此同时,将74名荞窝监狱、凉山监狱服刑人员子女纳入帮扶计划,探索凉山片区监狱帮教帮扶体系建设,实现监狱系统帮扶资源共享、帮扶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努力探索延展受助对象范围,将受害家庭和社会其他贫困学生纳入帮扶计划,已为35名孩子提供帮助。

不仅如此,“青松工作室”还携手地方政府部门建立狱地联动和狱社协同关爱长效机制:凉山州公安局出台文件,规范罪犯无户籍子女落户的工作方式、流程、要求;凉山州司法局指定司法鉴定机构,对罪犯困难家庭无户籍子女落户亲子鉴定进行援助。

正如高墙内服刑人员为“青松工作室”谱写的那首《坚守》,“村里的老树记得你,村里的阿妈记得你,岁月冲不走,你来过的足迹”。在大墙之内,“青松工作室”用真心真情唤起一个个罪恶灵魂初始的良知;在大墙之外,“青松工作室”竭力扶危帮困,吹散一个个家庭头顶的阴霾。如今的“青松工作室”已不是简单的名称,而是四川监狱人民警察的一个坐标、一个引领、一种文化,诠释了四川监狱人民警察的为民初心和使命。

一路走来,“青松工作室”不忘初心、逐梦前行,建立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接纳”罪犯改造长效机制,推动教育改造工作向“对内融合践行改造宗旨,对外融入服务社会治理”扩展延伸,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法治的追求,不断推进监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贡献了四川监狱的“深蓝”力量。

责任编辑:钟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底部 - 四川省司法厅

     版权所有:四川省司法厅       主办单位:四川省司法厅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上翔街24号 邮编:610015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1151000000828313XE

备案序号:蜀ICP备20021399号-3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5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


  • 微信
  • 微博
  • 抖音号
  • 头条号